今天是: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
平台,筑就发展新高地
圆新建设集团 日期:2015-05-21  来源:   【字体:

   平台,对于决策者而言是战略的选择;

  平台,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发展的机遇。

  去年以来,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。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,漳州作为后发地区,如何准确定位、发挥优势,挖掘潜力、拓展空间,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,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个重大的战略命题。在制定加快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《行动计划》的基础上,我市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发展思路,重视平台建设,以加快重点区域、重点领域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,激发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活力,为奋力崛起、建设富美漳州注入新动力。

项目平台:打造四大经济增长极
  我市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区域,为城镇化建设以及项目集聚打造重要发展平台,支撑全市更好更快发展。2014年9月召开的市委十届八次全会,明确了加快规划建设古雷港经济开发区、厦门港南岸新城、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环东山岛经济区域四大经济增长极的区域范围、目标定位和发展重点。这些区域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,具有吸引和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向心力,最利于形成承载项目建设的良好载体,成为我市率先发展的高地和龙头。
  以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。在规划中,我市按照“山区主要抓生态保护、沿海主要抓经济发展”的思路,加快建设“两个示范区”——漳州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,全力打造“四大经济增长极”。绘就四大增长极的发展蓝图,重在高起点、高标准的规划设计。我市启用一流的设计团队,邀请德国意厦国际设计集团、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国内外设计团队,抓好相关规划编制和完善提升,更好地引领科学发展;实行“多规合一”,坚持发展规划、城乡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等合而为一,力争做到市县一张规划图、一张蓝图一以贯之。通过规划引领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古雷列入全国七大石化基地,漳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。同时,要求平和、南靖、长泰、华安四个不考核GDP的县,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分区战略,强化生态保护。漳州全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。
  以项目建设推进产城互动。打造“四大增长极”,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布局有机融合,以“产”立“城”,立“城”兴“产”,形成产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。漳州高新区筑“城”引凤,投资89亿元建设20.5公里的南江滨路,投资41亿元建设18.9公里的圆山大道,加快推进“五馆一歌”,启动建设闽南文化生态博览城核心区,打造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。厦门港南岸新城包括了漳州开发区、台商投资区和龙海的大部分乡镇等区域,坚持城市、产业、港口三位一体,精心打造“对外更加开放、与台湾深度合作、与周边地区联动协调发展”的新兴生态型港口工贸城市。目前,区内项目联盛纸业、福欣不锈钢、希源纸业、福贞金属制品等加速发展。东山岛全长约110公里的生态环岛路将连接起岛内各大景区,带动旅游产业、城市业态新发展。
  以机制创新促进区域联动。四大经济增长极涉及不同行政区划,如何突破各种壁垒,机制创新是关键。为推动区域联动,我市把市级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给环东山岛经济区域。云霄、诏安、常山三地着眼环东山岛经济区域整体开发,统一谋划、协调、招商、开发和管理,并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入股,推进大乌山景区建设。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圆山新城和南靖县靖城镇、芗城区天宝镇等区域,实行“一区多园”运作模式,坚持重点突破、协调联动,着重发展以先进制造、生物制药、电子信息、高端研发、科技孵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,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,区内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、千亩科技孵化园呼之欲出,“高新”气象扑面而来。古雷开发区发挥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的优势,借鉴上海自贸区和我省自贸园区的作法,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,加快申报设立古雷综合保税区,以古雷开发区先行启动我市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。台商投资区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,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,推动重点区域改革尽快取得突破,各个区域各有侧重,互为呼应,形成合力。
  四大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市集聚项目的重要平台,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今年1-4月份,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1.5亿元,占全年计划投资1241亿元的34%。其中,四大增长极区域占“半壁江山”,已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24.7亿元,占全年计划投资642亿元的35%,完成投资量占全市重点项目的53.3%
创新平台:培育经济发力点
  当前,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,经济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、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,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。我市积极引导各级各地深化认识新常态、主动适应新常态,努力抓住新常态孕育的新机遇,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求突破促跨越,推动我市经济跃上新台阶。
  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。我市引进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、欧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、古雷石化研究院、石英钟(表)检测中心等8个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和钟表、茶叶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。建立8个总面积26.8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,其中省级孵化器1家,在建孵化基地2家。如,福建科能企业孵化器现有在孵企业10家,均为科技型企业。在产学研方面,孵化器与西北工业大学、厦门大学、福州大学、华侨大学、闽南师范大学等共建研究平台,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的对接,逐步建立专业化、市场化、网络化的运行服务机制。
  积极推进“电商换市”,引导传统企业触“网”升级。我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,市政府于今年5月出台了《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市政府与建设银行“善融商务”电商平台签约,建设“漳州味名优馆”,帮助企业拓展产品销路和融资渠道。我市首家电商产业园及首家电商物流园--易维通电商创业园落户龙文区,已被列入省正统网首批认定的八大园区之一,入驻企业53家,电商从业人数达700多人。现与国内最大的两家B2B网络平台运营商共建了“阿里巴巴·漳州产业带”和“慧聪网·漳州产业带”,为我市本地企业和产品提供国内最具广度和深度的B2B在线交易平台及流量支持。一年来,累计为园区所有电商企业节省各类电信通讯等运营成本费用近600万元,提供线上交易数据资源支持累计1500万元。自主研发的易佰通“漳州产业在线”B2C网络交易平台,预期年内可涵盖食品、家具、钟表行业等500家企业上线交易,引领并推动我市产业实现转型升级,致力于打造省大型区域性网络交易平台。芗城区“青年汇·创业汇”依托福建佰马城网络营销事业部,探索优化本地市场配套衍生的相关产业链,拓展电商电销渠道等新的盈利模式,并为创业青年提供学习培训、接触电商的实践机会。
  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发展,我市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物与新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如,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可年产6000套以上新能源客车驱动总成,所生产的新能源产品获得市场认可,已成功在苏州海格、厦门金龙、上海申龙、东风扬子江、山东重汽等多家整车厂配套,在全国各大城市大批量运营。与此同时,还涌现出了一批如太龙照明、海峡生物、钜宝生物、扬基生物、优科能源等创新型企业。目前,我市共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33家,万利达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,龙溪轴承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。
 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4家,去年实现产值850亿元,产品出口额20.9亿美元,位居全省第三。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“四连冠”,成功入选“中欧智慧城市合作中方试点城市”,创建国家节能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、国家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、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、国家“十城万盏”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等5个国家级科技品牌。
创业平台:拓展融资汇智面
  搭建创业平台,推动政策集成,完善服务体系,激发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热情。截至今年5月,全市共扶持青年创办企业106家。
 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,积极做好“加减”文章。我市加大了对青年创业项目的补助。每年有20个优质青年的创业项目获得政府的补助,每个项目5-10万元,并提供创业导师辅导和免费创业场所。同时,对于省、市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、来漳创业的"985"高校毕业生都分别给予相关补助;减免创业税费,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给予税收减免,首次领取营业执照符合相关条件也给予开业补贴。此外,我市还聘请了创业培训老师、成功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专家,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,力争用3年时间培养5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,用5年时间支持100个青年创业英才。
  破解资金难题,为创业者解决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。为满足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,我市多次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,落实多项金融帮扶措施,强化融资服务,着力在银行信贷、资源运作、激活民资和国有企业上做足文章,创新投融资模式。今年2月7日,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,专门从财税、金融以及用地等三方面提出22条针对性强、含金量大的政策措施,为我市企业发展打造更优的创业平台。我市每年还从市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100万元,用于大学生创业启动扶持。推进小额贴息贷款,全市共发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4289笔1.97亿元。提高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能力,鼓励推广小微工业企业年审制贷款、循环贷款、无还款续贷等还款模式,并鼓励金融机构拓宽有效抵押物范围。
  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,我市“常年对接、持续推进”,瞄准全国民企500强、行业龙头企业,深入开展民企产业项目对接,推动项目签约落地漳州。对接的20个龙头企业中,包括了TDK公司、大连万达集团公司、人民电器集团公司等。我市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,为在外漳籍民营企业家回归创业提供沃土、搭建舞台。我市在各地设立漳州商会49家,依托商会开展民营企业项目合作洽谈,做好民企回归对接,引导项目回迁、资金回流、人才回乡。市政府专门出台鼓励民企回归创业的若干意见,成立民企回归创业领导小组,对民企回归实行全程跟踪服务,营造“亲商、安商、帮商、富商”的良好氛围。目前,已回乡开办或在建的回归企业超60家,如诏安的福建海利水产、华安的龙翔实业等。
  四大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市集聚项目的重要平台,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今年1-4月份,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1.5亿元,占全年计划投资1241亿元的34%。其中,四大增长极区域占“半壁江山”,已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24.7亿元,占全年计划投资642亿元的35%,完成投资量占全市重点项目的53.3%
  创新平台:培育经济发力点
  当前,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,经济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、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,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。我市积极引导各级各地深化认识新常态、主动适应新常态,努力抓住新常态孕育的新机遇,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求突破促跨越,推动我市经济跃上新台阶。
  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。我市引进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、欧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、古雷石化研究院、石英钟(表)检测中心等8个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和钟表、茶叶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。建立8个总面积26.8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,其中省级孵化器1家,在建孵化基地2家。如,福建科能企业孵化器现有在孵企业10家,均为科技型企业。在产学研方面,孵化器与西北工业大学、厦门大学、福州大学、华侨大学、闽南师范大学等共建研究平台,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的对接,逐步建立专业化、市场化、网络化的运行服务机制。
  积极推进“电商换市”,引导传统企业触“网”升级。我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,市政府于今年5月出台了《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市政府与建设银行“善融商务”电商平台签约,建设“漳州味名优馆”,帮助企业拓展产品销路和融资渠道。我市首家电商产业园及首家电商物流园——易维通电商创业园落户龙文区,已被列入省正统网首批认定的八大园区之一,入驻企业53家,电商从业人数达700多人。现与国内最大的两家B2B网络平台运营商共建了“阿里巴巴·漳州产业带”和“慧聪网·漳州产业带”,为我市本地企业和产品提供国内最具广度和深度的B2B在线交易平台及流量支持。一年来,累计为园区所有电商企业节省各类电信通讯等运营成本费用近600万元,提供线上交易数据资源支持累计1500万元。自主研发的易佰通“漳州产业在线”B2C网络交易平台,预期年内可涵盖食品、家具、钟表行业等500家企业上线交易,引领并推动我市产业实现转型升级,致力于打造省大型区域性网络交易平台。芗城区“青年汇·创业汇”依托福建佰马城网络营销事业部,探索优化本地市场配套衍生的相关产业链,拓展电商电销渠道等新的盈利模式,并为创业青年提供学习培训、接触电商的实践机会。
  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发展,我市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物与新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如,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可年产6000套以上新能源客车驱动总成,所生产的新能源产品获得市场认可,已成功在苏州海格、厦门金龙、上海申龙、东风扬子江、山东重汽等多家整车厂配套,在全国各大城市大批量运营。与此同时,还涌现出了一批如太龙照明、海峡生物、钜宝生物、扬基生物、优科能源等创新型企业。目前,我市共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33家,万利达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,龙溪轴承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。
 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4家,去年实现产值850亿元,产品出口额20.9亿美元,位居全省第三。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“四连冠”,成功入选“中欧智慧城市合作中方试点城市”,创建国家节能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、国家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、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、国家“十城万盏”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等5个国家级科技品牌。
  创业平台:拓展融资汇智面
  搭建创业平台,推动政策集成,完善服务体系,激发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热情。截至今年5月,全市共扶持青年创办企业106家。
 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,积极做好“加减”文章。我市加大了对青年创业项目的补助。每年有20个优质的青年创业项目获得政府的补助,每个项目5万-10万元,并提供创业导师辅导和免费创业场所。同时,对于省、市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、来漳创业的“985”高校毕业生都分别给予相关补助;减免创业税费,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给予税收减免,首次领取营业执照符合相关条件也给予开业补贴。此外,我市还聘请了创业培训老师、成功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专家,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,力争用3年时间培养5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,用5年时间支持100个青年创业英才。
  破解资金难题,为创业者解决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。为满足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,我市多次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,落实多项金融帮扶措施,强化融资服务,着力在银行信贷、资源运作、激活民资和国有企业上做足文章,创新投融资模式。今年2月7日,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,专门从财税、金融以及用地等三方面提出22条针对性强、含金量大的政策措施,为我市企业发展打造更优的创业平台。我市每年还从市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100万元,用于大学生创业启动扶持。推进小额贴息贷款,全市共发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4289笔1.97亿元。提高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能力,鼓励推广小微工业企业年审制贷款、循环贷款、无还款续贷等还款模式,并鼓励金融机构拓宽有效抵押物范围。
  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,我市“常年对接、持续推进”,瞄准全国民企500强、行业龙头企业,深入开展民企产业项目对接,推动项目签约落地漳州。对接的20个龙头企业中,包括了TDK公司、大连万达集团公司、人民电器集团公司等。我市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,为在外漳籍民营企业家回归创业提供沃土、搭建舞台。我市在各地设立漳州商会49家,依托商会开展民营企业项目合作洽谈,做好民企回归对接,引导项目回迁、资金回流、人才回乡。市政府专门出台鼓励民企回归创业的若干意见,成立民企回归创业领导小组,对民企回归实行全程跟踪服务,营造“亲商、安商、帮商、富商”的良好氛围。目前,已回乡开办或在建的回归企业超60家,如诏安的福建海利水产、华安的龙翔实业等。